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前言
长久以来,人类都渴望冲出地球,向太空进发,从火箭、卫星,到载人航空、空间站,科学界一步一个脚印,对太空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绩。
然而,有一个问题至今悬而不决,那就是人类太空中的生存问题。
毕竟,要想走出地球,必须有能力建造出完整的生态系统,这样才能在太空中自给自足、长期发展。
33年前,美国便耗资1.5亿美元,建造出一个封闭的空间,将四男四女送进去,整整生活了两年,但实验的结果,却有些出人意料。
那么,美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?这八个人的生活到底怎样呢?
探索封闭生态,各国竞争激烈
2014年,美国科幻电影《星际穿越》火遍全球,片中一组宇航员通过穿越虫洞来为人类寻找新家园。
无论是探索星球,还是长时间航行,完整的生物圈都非常重要,所谓生物圈,指的是有机物、微生物和环境的总称,地球便是最大的生物圈。
生物圈结构复杂,包罗万象,想要人为打造非常困难,但人类却一直没有停止在这方面的探索。
早在1972年,前苏联科学家便在西伯利亚建造了一个生物圈,代号为BIOS-3。
这个生物圈占地约315立方米,可供三个人生存。
虽然面积不大,但里面却有一个大型泳池,还利用藻类生物为其提供氧气,最长的实验持续了180天。
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的白热化阶段,两国在军事、科技、航空等领域进行着激烈的较量,于是,美国也开始在人造生物圈上进行深入研究。
1989年,美国宇航局牵头开始了生物圈试验。
只不过,这次实验的规模较小,仅在两个活动房大小的空间内进行,研究人员在这一环境下观测废水处理和空气净化的情况。
结果不出所料,数据显示,种植植物能够极大改善人造生物圈的空气质量和居住者的身体健康。
虽然实验最终失败,却为人造生态圈提供了经验。
进入21世纪后,这方面的研究也从停止,2007年,加拿大科学家便设计、建造了一座名为生物气候室的生态馆。
生物气候室里有许多6米高的柱子,柱子里装满了沙土,每根柱子的重量都达到10吨以上。
科学家利用相关装置,将沙土由零下40摄氏度,逐渐升温至60摄氏度。
并同时观察生物气候室内氧气浓度、动植物生长情况、水面高度等,以研究温度对整个生物圈所造成的系统性影响。
要知道,如今地球气温逐年升高,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,加拿大的这个场馆,是第一个以这种方式建立地球气候模型的实验室。
通过这种方式,科学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预测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。
当然了,相较于以上这些实验,我们今天要讲的生物圈2号,无疑规模更加庞大,也更为引人注目。
生物圈2号:惊人的构想
美国德州的石油大王爱德华·巴斯对生态研究颇有兴趣,他一直致力于打造出一个“微缩地球”,将整套生态系统搬进一个封闭的空间。
为此从1984年开始,巴斯便与大量生态学专家合作,开始建造“生物圈2号”。
为什么叫生物圈2号呢?
首先,地球是最大的生物圈,也就是生物圈1号,巴斯认为,自己的试验基地,必须能够完全实现自给自足,成为除地球外唯一一个大型生物圈。
其次,按照计划,生物圈2号是一个更大项目的开始,根据实验结果,将进一步建造更多的生物圈。
生物圈2号耗资1.5亿美元,共花了7年时间建造,而参与到这一项目的,包括全球最顶尖的一批生态学家,以及最具创新能力的工程师。
生物圈2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郊外的一片沙漠中,占地约两个足球场大小,从天空俯瞰下去,它就像科幻片里建设在外星球的空间站,十分具有未来感。
生物圈2号是个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,四周都由高高的水泥墙遮挡,顶部为双层夹胶玻璃,地面部分为焊接不锈钢板。
而内部则全方位模拟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,包括水、土壤、空气、植物,甚至还有森林、海洋和湖泊。
生物圈中,生物自然是最重要的一环。
生物圈2号里,同时存在着超过4000个物种,动植物便有3000多种,另外还有1000多种微生物,包括细菌、真菌、孢子、微藻等等。
相对于地球,生物圈2号从规模上自然是小巫见大巫。
不过,一眼望去,生物圈2号中,既有参天大树,也有低矮的灌木丛,有干燥的沙漠,也有湿润的雨林。
且各个不同的生态区相对独立,各种生物群落有序地分布在不同地点,显得错落有致。
不仅如此,在生物圈2号中,还有占地2000平方米的大农场。
里面的土壤十分肥沃,可以用来种植各种作物,如此一来,人类长期在里面生存,食物也能得到保障。
可以说,生物圈2号就像人类对外星生活的一次提前探索,因此,也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。
1991年,令人激动不已的实验计划也正式开始了。
八人订居其中,问题接踵而至
1991年9月26日,生物圈2号前聚满了记者,在无数闪光灯下,4男、4女共8名科学家缓步踏入门内。
随即大门逐渐关闭,这个宏大的计划,就此拉开了帷幕。
按照最初的设想,8个人将各司其职、分工合作,在生物圈2号中生活两年。
由于生物圈2号的气密性极佳,每年对外泄漏空气都不超过10%,因此,将他们称作与世隔绝,实在是毫不为过。
一开始,科学家们信心十足,每天上午他们早早起床,检查设备、维护系统、播种作物,忙得不亦乐乎。
而到了下午,他们则待在实验室里,分析得来的第一手资料,研究生物圈2号中土壤、空气的变化,并将其记录在案。
最初的几个月就这样一晃而过,他们的行动完全自由,而生物圈2号也保持着相对稳定,似乎实验能够一帆风顺地进行下去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问题开始接踵而至。
首当其冲的便是粮食问题,由于生物圈2号是一个封闭系统,科学家们不能携带农药、化肥进入,因此他们只能用传统的生物防治法解决虫害。
可是,这些办法对于害虫作用有限,很多粮食作物很快被害虫咬死,他们建立的农业系统,仅能勉强维持80%的能量供应,而且还呈明显的下滑趋势。
于是,科学家们不得不忍饥挨饿,过上节食的生活,原先健硕的他们,开始迅速消瘦,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。
除了食物,空气的问题更加严峻。
一开始,生物圈2号里的氧气浓度为21%,与外界保持一致。
然而,几人生活了一段时间后,氧气浓度却开始迅速下降。
对于普通人而言,这样的氧气浓度是致命的,与此同时,二氧化碳的浓度也骤增。
由于缺氧,8名科学家时常疲倦、晕眩,不仅无法继续从事研究,甚至连日常生活都不能保证。
无奈之下,外界只好向生物圈2号内部输送氧气,通过“作弊”的方式,才暂时解决了这场灾难。
时间越来越接近两年的期限,生物圈2号内部的乱象也越来越多。
比如大量植物、动物死亡,而牵牛花却疯狂生长,蟑螂、蚂蚁等动物也迅速繁衍,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打破,科学家的生存空间也遭到侵占。
到后来,生物圈2号的大门打开得愈发频繁,外界的干预也越来越多。
但即便如此,科学家们的生活却不断恶化,人类赖以生存的水、空气和粮食都得不到基本保障,科学家们甚至游走在死亡的边缘。
最终,在接近两年时,他们向外界求救,主动离开了生物圈2号,这场轰轰烈烈、声势浩大的实验,也就此以失败告终。
为何会失败?
对于全球的“观众”来说,生物圈2号的失败无疑令人失望,但对科研工作者而言,从失败中总结原因和吸取教训才是最关键的。
首先,生物圈2号在设计空气循环系统时考虑欠佳,忽略了重要的影响因素。
我们都知道,在自然界中,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在动植物、微生物间不断循环的,但在生物圈2号里,细菌分解有机质,消耗了大量氧气,释放出二氧化碳。
按理说,这些二氧化碳应该被植物吸收,通过光合作用,重新变成氧气,实现循环。
然而,生物圈2号四周的混凝土高墙却可以与二氧化碳产生化学反应,将其吸收。
于是,二氧化碳无法继续释放到空气中,植物的光合作用难以进行,人类也因此缺乏氧气。
其次,在设计生态系统时,生物种类关系出现了失调。
生物圈2号里的生物,多数都是生产者,动物、真菌、细菌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,于是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缺少昆虫传粉,植物只开花不结果,缺少细菌真菌分解,落叶堆积如山,无法滋养土地,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平衡,某些没有天敌的动物大量繁衍。
最后,生物圈2号里的资源分配也有很大的不足。
地球孕育着70亿人口,看上去资源非常紧张,但实际上考略到地球的面积,人均资源拥有量还是相当可观的。
但生物圈2号的资源,不管是水还是空气,要想供8个人长期生存,还是严重不足的。
月宫一号:前路漫漫,继续探索
生物圈2号的失败,令星际移民从梦想回归到现实,人们意识到,以如今的科技水平,想要脱离地球,仍然没有可行性。
当然了,科学家们也没有因受挫而停下脚步,恰恰相反,他们在这一领域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,其中,我国的“月宫一号”正走在世界前列。
和生物圈2号想要打造一个“微缩地球”不同,月宫一号采取完全相反的设计思路,它聚焦于有限适宜生存空间内的小环境,用更小的体积,解决更大的问题。
月宫一号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,麻雀虽小五脏俱全。
月宫一号内,拥有着居住间、洗漱间、工作间,还有废物处理室,功能非常完善。
月宫一号最令人引以为傲的便是它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,简称BLSS。
这是全世界目前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,想要长期在外太空生存,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。
BLSS中,绿色植物起到了重要的中转作用。
这些植物经过特殊选育,能够在狭小、密闭、零重力、强辐射的空间下生长,还能起到大气净化、水分再生以及粮食生产等作用。
经层层筛选、培育,我国科学家共找到了小麦、大豆、玉米等五种粮食作物,以及15种蔬菜和1种水果,经实验,它们都能在月宫一号中正常生长。
与此同时,月宫一号还采用了高闭合度集成设计,以保障系统内100%再生的水和空气。
而食物也实现了55%的再生率,整个系统的总闭合度高达97%,远超美国和前苏联同样项目的水准。
结语
生物圈2号,是一场先驱者般的尝试,耗费巨资的实验虽然没能取得预期效果,但给后人留下的启发却异常宝贵。
如今,生物圈2号已成往事,但科学研究从未终止,中国的月宫一号似乎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。
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提高,相信在封闭生态系统上也会取得进一步突破,等到星际航行成为现实的那一天,如何在外太空生存的问题,恐怕也将迎刃而解。
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
